×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無力/腦霧/咳嗽/心率高:陽康后跑者恢復跑難點在哪?

hhh 2023/02/02


從目前已知的科學認知來看,新冠感染的確不是「大號感冒」,感冒一周基本就恢復正常了,而新冠感染在核酸檢測或者抗原檢測轉陰之后,很多人還遺留有各種癥狀, 比如常見的包括乏力、腦霧、咳嗽、全身不適等等,這種情況國際上稱之為「長新冠(long COVID-19)」。


長新冠嚴格意義并不是新冠后遺癥,所謂后遺癥是指長期存在的,難以消除的長期癥狀。


之所以命名為長新冠,是因為這些癥狀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消失或者緩解,當然癥狀消除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有時長達3個月到半年時間。




COVID-19急性感染階段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發熱或寒戰、咳嗽、咽喉痛、鼻塞或流鼻涕、味覺或者嗅覺喪失、惡心嘔吐、疲勞感、肌肉疼痛或全身疼痛、腹瀉、頭痛、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等等都是十分常見的癥狀。


但經過一周左右急性期,患者核酸檢測或者抗原檢測已經轉陰,但患者在感染后數月內往往感到疲勞、乏力,還包括全身多器官、多系統的各種非特異性癥狀。


盡管長新冠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該病毒的一些病理生理機制可能是導致這些長期并發癥和后遺癥的原因。



比如說:病毒是通過與細胞表面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而進入細胞內的,在體內多部位都有ACE2受體存在,這些受體在上皮細胞、鼻杯狀細胞、胃腸道上皮細胞、胰腺B細胞等等都有表達;


就是說新冠病毒除了主要攻擊呼吸系統,也有可能對于身體其他組織產生不同程度破壞,從而產生長新冠現象。


盡管SARS-CoV-2可對全身產生廣泛影響,但COVID-19仍是一種以呼吸系統癥狀為主疾病。COVID-19感染后出現了許多長期肺部并發癥。這些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困難、呼吸機依賴性、氧依賴、肺功能測試(PFT)異常和纖維化性肺病。比如在COVID-19住院感染者的隨訪研究中發現71%的患者在感染后3個月出現肺部影像學異常,25%的患者出現呼吸功能異常。


COVID-19后最常見的肺部癥狀是呼吸困難,22.9%–53%的患者在癥狀出現2個月后仍會出現呼吸困難。除主觀癥狀外,SARS-CoV-2感染可導致肺生理的長期改變。


心臟癥狀也是COVID-19后出院后的常見癥狀。有研究指出有21%的患者在出院60天后出現胸痛。心悸也被描述為一種常見的癥狀,在60天的隨訪中,多達9%的患者描述自己有心悸癥狀。


據報道,感染SARS-CoV-2后,體位性心動過速綜合征(POTS)的發病率增加。COVID-19的一些長期心血管效應被視作急性感染的后果。



在一項針對年輕健康的大學運動員的大型研究中,有0.5%的運動員被診斷為心肌炎,但其中大多數是心臟磁共振成像檢測到的亞臨床心肌炎,而并非真正的心肌炎。


與SARS-CoV-2感染相關的各種神經和精神長期并發癥一直存在。多個研究報告了急性感染后2個月患者的神經系統癥狀,包括疲勞、肌無力、睡眠困難、肌痛和頭痛。這些癥狀已成為長新冠綜合征的主要特征。


嗅覺和味覺喪失也是SARS-CoV-2感染的一個特征,這非常獨特的。在2個月的長期隨訪中,11%到13.1%的患者味覺和嗅覺持續喪失。


與SARS-CoV-2感染相關的各種神經和精神長期并發癥有關的一個詞最近特別火——那就是「腦霧」, 其實從字面上看大家也似乎能感受到,就是腦子不是很清醒,就像一團霧遮蔽了大腦,也即思維能力有時候突然「斷片兒」了。


事實上腦霧并不是一個醫學術語或者科學術語,而是對一類談不上癥狀的感覺的描述,主要包括思維和反應遲緩、模糊、混亂,精神感到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等一種或多種表現。



一項薈萃分析顯示, 在新冠肺炎診斷3個月及以上的個體中22%出現認知障礙。


在另一項針對新冠肺炎后神經精神癥狀的薈萃分析中發現,腦霧約占32%,記憶障礙28%,注意力障礙22%,說明認知障礙在長病程新冠肺炎中廣泛存在。


一項來自西班牙的多中心研究發現,在1142名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患者中,9.6%會出現腦霧,19%出現記憶喪失等非呼吸道癥狀。


腦霧其實是一系列癥狀的集合,表現為認知障礙,同時可能伴有疲勞、缺乏動力和睡眠障礙等。當然,腦霧并不一定伴有大腦的結構性損傷,大部分患者經過一段時間可恢復正常。


在報道的COVID-19感染的皮膚表現中,有36.1%的患者報告黃斑丘疹(麻疹樣)是COVID-19最常見的皮膚表現,其次是丘疹樣皮疹(34.7%)、蕁麻疹(9.7%)等等。


在另外一項120例患者的研究中,有24例(20.0%)在感染新冠病毒數月后報告脫發。


胃腸道癥狀在急性COVID-19中很常見,在恢復期也會出現。在一項對急性后COVID-19表現的系統評價中,腹瀉是前10位最常見的主訴之一,患病率為6%。其他長期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痛和食欲不振。


這些持續性癥狀可能與胃腸道中持續的病毒復制有關,即使呼吸道樣本呈陰性后,SARS-CoV-2在糞便中也會被持續發現。COVID-19還會引發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


無論是在發病時還是在急性期后,肌肉骨骼癥狀都是COVID-19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因為在骨骼肌和滑膜組織中都有ACE 2受體,這表明這些組織中的病毒入侵是導致癥狀的原因之一。


COVID-19最典型的并發癥是引起肌肉痛和關節痛,但這并不是真正的炎癥性關節炎。而在COVID-19康復人群中,急性期癥狀越嚴重的人肌肉無力程度越高,活動能力也越差,恢復時間也越長。


長新冠現象確實存在但并不可怕


陽康后恢復跑步心率上升是許多跑者面臨的問題,許多跑者擔心這是不是提示自己還不能恢復跑步,或者這時跑步會不會誘發心肌炎, 其實跑者大可不必如此焦慮,新冠病毒的確有可能造成心臟損害,但與運動并沒有直接關聯。


如果新冠病毒真的感染心肌造成心肌炎,即便你不運動,你還是有可能表現為胸痛、心悸等癥狀。


根據現有國際研究證明: 奧密克戎病毒株導致的心肌炎罕見,主要發生在住院有基礎疾病的患者身上,無癥狀后者輕癥非住院患者極少發生心肌炎。


甲、乙兩跑者提供了陽康后恢復跑步的經歷和心率數據,一位是3小時以內的大眾精英跑者 (跑者甲) ,一位是3個半小時的大眾成熟跑者 (跑者乙) 。從這兩個案例給大家分析一下跑者陽康后恢復跑步時心率的實際表現。



跑者甲是12月14日出現明顯不適,當天核酸檢測顯示陽性,三天后已沒有不適。


以下記錄了跑者甲陽轉陰三天的體感過程:

12月14日: 晚上開始出現癥狀,發燒,頭痛、冒冷汗,吃了退燒藥,一覺睡到天亮;

12月15日 :癥狀緩解,體溫下降,沒有復燒,但下背部酸痛;

12月16日: 基本恢復,沒有不適,開始工作;

12月18日: 核酸檢測已顯示轉陰;


除陽后的第二天,背部酸痛,其他無任何不適,也沒有出現咽喉痛、鼻塞、咳嗽等情況,當然在這三天的過程中,出現了「腦霧」的情況,整日昏昏沉沉,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為保險起見,這名跑者選擇在核酸轉陰之后11天開始恢復跑步,以下記錄了跑者甲恢復運動后的三天數據變化:


1月1日: 跑步5公里,平均配速5分21,平均心率是147,最大心率是160。跑的過程中沒有不適。平時跑步采取的呼吸節奏是四步一吸,六步一呼,呼吸節奏會稍微有些吃力。當時跑完沒什麼感覺,但第二天肌肉酸痛比較明顯,可能與停跑兩周有關;


1月2日: 跑五公里,配速5:24,平均心率149,最大心率174。呼吸節奏還是有些吃力,特別是肌肉酸痛比較明顯;


1月3日: 室內跑步機上跑了5公里,平均配速是450,平均心率162,最大心率178,第三天的肌肉酸痛已經有緩解了。


前面兩天在戶外跑,平均心率和最大心率跟陽之前的心率相比基本保持不變,在跑步機上跑,靜息心率和最大心率相比之前變動比較大。


為了能與之前的數據做對比,恢復跑步這3天距離、配速、跑步時間段、跑步場景,這名跑者都做了規劃,并且盡可能與陽之前的場景保持一致。


接下來展示跑者甲,陽之前與陽之后的3天跑步心率數據對比:


感染前: 感染前連續3天的跑步數據,分別是12月11、13戶外跑、14日跑步機。



感染后: 陽康之后連續3天的數據(1月1-3日),其中1月3日是跑步機的數據。

(這兩組數據的靜息心率都是跑完第二天起床之后的數據)



陽之前和陽康后三次跑步數據和晨起靜息心率對比



通過前后數據對比,不難發現3個現象:


1、戶外跑配速相同都是5分20左右的情況下,兩組心率數據差別不是很明顯,基本穩定。跑步機跑相同配速4分50左右,陽康后平均心率增幅11.7%,最大心率增幅14.8%。


2、陽康后,跑完第二天晨起靜息心率相比之前增幅14-17.8%。通常訓練后如果第二天靜息心率超出往常10%則判定為身體還處于疲勞期,未能從昨日的訓練中恢復。


就是說陽康之后的恢復能力沒以前好了,以前跑5k基本沒什麼壓力第二天就能恢復,但現在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恢復。


3、陽康之后跑步配速在略微變慢的情況下,跑完之后大腿肌肉酸痛感較之前非常明顯,尤其是大腿前、大腿外側肌肉,陽康之后跑5KM跟陽之前跑1次20km的反應差不多,可能與停跑將近兩周有關。


其次跑步過程中采用4步一吸、6步一呼的呼吸節奏也明顯感覺到呼吸吃力,沒有之前那麼輕松。


在沒有對比數據之前,跑者甲自認為自己常年保持健康飲食、作息正常、經常運動、心態積極基本滿血恢復,但身體的實際恢復狀態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綜上所述,跑者甲的心肺機能、運動系統還沒有完全恢復到陽之前的狀態,還需循序漸進給自己一點時間恢復。




跑者乙感染和恢復過程如下:

12月21日: 星期三,感染第一天,午后感覺身體開始發燒,回家后測量體溫38.2度,由于體溫不是很高,沒有吃退燒藥;

12月22日: 星期四,感染第二天,早晨起來測量體溫38度以下,咽部持續不適,但不是很嚴重,抗原檢測陽性;

12月23日: 星期五,感染第三天,早晨起來測量體溫,體溫37.4度,咽部癥狀比較明顯;

12月24日: 星期六,感染第四天,退燒,體溫正常,咽痛;

12月27日: 星期二,感染第七天,咽痛癥狀明顯緩解;

12月28日: 跑者乙進行了單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


就是說跑者乙感染周期為5-7天,發熱三天都是低燒,癥狀屬于輕癥;


跑者乙在整個新冠感染期間,沒有出現胸悶、呼吸急促等心肺癥狀,僅僅只有上呼吸道癥狀,所以這名跑者判斷自己沒有發生新冠病毒攻擊心肌的情況。


跑者乙通過學習官媒發布的新冠權威知識,也了解到早期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和德爾塔毒株的確對于住院COVID-19患者會有一定的心肌損傷發生機率,但目前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已經相對溫和,其對于心臟的負面作用已經很小。


在12月25日,星期日,該跑者體溫已經回到正常體溫后的第二天,感染后第五天,這名跑者嘗試進行了4公里慢跑,配速為600,心率僅僅只有128,感覺還不錯,并沒有出現很多跑者所說的新冠感染后恢復跑步,心率明顯上升的情況。


可能跟他感染后停跑時間較短有關,由于好幾天沒運動,除了腳上有些發飄,其他沒有不良感覺,也沒有心肺癥狀。


新冠感染明顯緩解后第5天第一次恢復跑步

在12月27日,星期二,也即該跑者感染后第七天,該跑者咽部癥狀已經好轉很多,他進行了第二次跑步,第二次跑步配速提升到527,平均心率143,心率并不高,跑了8公里,跑下來感覺很好,沒有任何不適。


新冠感染明顯緩解后第7天第二次恢復跑步

12月29日,星期四,該跑者經過核酸檢測已經轉陰,也即該跑者感染后第九天,該跑者進行了第三次跑步,第三次跑步配速基本跟第二次差不多,都是520左右,平均心率還是143,但這名跑者延長了跑步距離,達到9公里多,由于速度不快,跑下來感覺也很好,沒有不適。


新冠感染后第九天第三次恢復跑步(已轉陰)


12月31日,星期六,該跑者感染后第11天,該跑者進行了第四次跑步,第四次跑步配速提升至512左右,平均心率149,這次跑步距離也達到這名跑者慣常健身跑的距離,也即10公里左右,同樣跑下來感覺良好,沒有任何心肺不適。


新冠感染后第11天第四次恢復跑步(已轉陰)

1月1日,星期日,也即該跑者感染后第12天,該跑者進行了第五次跑步,第五次跑步配速提升至500左右,平均心率為154,距離為10公里,這名跑者基本采用隔天跑步的方式,經過一周的恢復,耐力基本恢復后到感染前的水平。


由此可見積極康復的重要性,并且,這名跑者的恢復進程還是比較快的也沒有出現心率明顯上升的情況。


跟這名跑者發熱程度不高,癥狀不重,恢復較快有關,也跟跑者體質較好有關,這也說明了運動愛好者的確無法躲避新冠感染,但在感染后癥狀更輕,積極康復使得恢復更快。


新冠感染后第12天第五次恢復跑步(已轉陰)

這名跑者也反復向我們表示,這只是他個人做法,由于每個人新冠癥狀、感染持續時間、體質有所不同,沒有一個統一的恢復標準,大家千萬不要盲目模仿。


只要認真傾聽身體的反應,感染期間沒有心肺癥狀,循序漸進地恢復,運動后不僅沒有不適,就應該積極康復,這樣反而可以讓身體更快恢復,避免坐月子式休息給健康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跑者甲是大神跑者,全馬3小時以內,但目前跑量比較少,主要以養生跑為主;跑者乙為成熟跑者,個人PB肯定比跑者甲差一個檔次,但從目前訓練量和強度來說,都要大于跑者甲。


從甲、乙兩名跑者感染和恢復跑步的情況來看,跑者甲癥狀更輕,但從感染開始,停止鍛煉了整整兩周時間,而跑者乙僅僅發熱期間停止了跑步幾天,發熱結束后就嘗試進行了慢跑。


雖然停跑了兩周,但跑者甲基礎能力強,戶外跑步時心率并沒有明顯上升,但室內跑步機相對快的速度跑時,則心率相比之前上升明顯,且跑后疲勞更為明顯,兩周后恢復跑步肌肉反應大,能力恢復得相對更慢一些。


跑者乙中斷跑步的時間短,也沒有出現跑步時心率上升的情況,且恢復較快,基本一周之后就已經恢復到正常訓練水平,說明在無癥狀或者輕癥情況下,更積極地進行恢復和康復,有助于身體更快恢復到正常狀態。



總體而言,跑者甲采用了更為穩妥的恢復方式, 也即在陽康后進行了更長時間休息才恢復跑步,由此導致身體機能退步更明顯,跑步后肌肉反應大,疲勞恢復慢,這時更要強調循序漸進。


而跑者乙采用了更為積極的恢復方式,身體機能退步不明顯,跑步后肌肉反應基本沒有,身體恢復較快。


總的來說,這兩種恢復方式都是可取的,也是安全的,但跑者關鍵是要根據個人情況把握恢復跑步的進度,既不要操之過急,也不要一直采用坐月子的恢復方式,那樣會導致能力退化明顯。




我們需重視長新冠,但不等于長新冠無法消除,在身體能承受的情況下,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和恢復鍛煉不僅是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的,也是消除長新冠的重要手段方法之一。


任何疾病過了急性期,都需要進行康復,新冠感染不例外。



我們建議跑者按照如下的方式進行恢復跑步:


第一階段: 新冠轉陰后頭3天,不出門跑步,居家進行一些舒緩的運動,比如拉伸、動作簡單的瑜伽,呼吸訓練,冥想等,每次20分鐘,不超過半小時,可不出汗或者出汗很少,讓身體先適應一下;


第二階段: 如果經歷第一階段后沒有不適,第4-14天可出門跑步,跑步距離為通常自己跑步距離的1/3,不超過1/2,速度為正常配速放慢2分鐘至2分半;


比如平時跑步5分配速,此時跑步配速在700-730之間,并且隔天跑一次,不要天天跑,但可以根據自我感覺,循序漸進提升速度和增加距離。


有些跑者恢復跑步后心率會上升,疲勞感更明顯,肌肉也覺得無力,這是正常現象,因為此時身體由于才轉陰不久,機能狀態較弱,加之休息了比較長時間,機能退化,所以需要放慢速度、縮短距離;



第三階段: 如果經歷第二階段沒有不適,轉陰兩周后,繼續跑步,跑步距離恢復到正常距離的1/2-2/3,速度為正常配速放慢1-2分鐘;


比如平時跑步5分配速,此時跑步配速在600-700之間,第三階段持續一周,同樣建議隔天跑步,當然該階段也可以恢復力量訓練;


第四階段: 如果經歷第三階段沒有不適,轉陰三周后,繼續跑步,跑步距離恢復到正常距離的-2/3-3/4,速度為正常配速放慢半分鐘到1分鐘;


比如平時跑步5分配速,此時跑步配速在530-600之間,第四階段持續一周,可以適當增加跑步頻率,隨著逐漸恢復,跑步時心率不再明顯上升,耐力明顯恢復,肌肉無力感也明顯減輕;


第五階段: 如果經歷第四階段沒有不適,轉陰后一個月,配速、跑量基本可以恢復到感染前水平。




在核酸轉陰后很多人依舊有咳嗽、腦霧、無力、疲勞等表現,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長新冠表現都會逐步緩解或者消失。


就像本文中這兩名跑者所做的那樣,無論是經過較長時間才恢復跑步,還是積極恢復跑步,都是允許的。


跑者需具備康復意識,克服目前的難關,用更積極的方式循序漸進恢復跑步,都有助于更快消除長新冠,恢復身體機能,重回積極健康生活。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