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暴食/脹氣/增肌慢,藏在我們腸道中的兇手

hhh 2023/01/23 檢舉 我要評論

腸道菌群——它們從哪里來?它們是做什麼的?它們如何影響增肌減脂嗎?

妳可能不止一次有這樣的感受:
1、飲食計劃明明做得很認真,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暴飲暴食;
2、經常過敏、腸脹氣、消化慢,哪怕就醫也找不到原因;
3、喝點水都會「肥胖」,或者「吃再多」也不長肉;
4、近期的某新毒株,又把「拉肚子」、「益生菌產品」推上了風口浪尖。

很可能,這都是腸道菌群引起的問題,而索隊今天想告訴妳們如何改變這些問題。

腸道菌群與脂肪增長

先看一項實驗吧。
如果讓一群老鼠無菌出生,并繼續在無菌環境中飼養,會發生什麼?

結果表明:它們很難變胖,即使喂高脂肪、高糖食物,也很難變胖。

讓我們的實驗更進一步吧。
當我們從肥胖的小鼠身上提取一些腸道菌群,并將其注射到了無細菌小鼠體內后,它們就開始變胖了(即使是在健康飲食的情況下)。

接下來,作為實驗的最后一步,我們從瘦老鼠的身上提取了腸道菌群,并也將其注射到了無細菌小鼠體內后,它們又變瘦了(也是在健康飲食的情況下)。

當然妳可能會說, 老鼠實驗不足以代替人體

在其他實驗中,研究人員找尋了同卵雙胞胎,這些雙胞胎均為其中一人肥胖,另一人消瘦,進行了類似的實驗。
結果表明,植入瘦子菌群的人依然很瘦,而植入胖子菌群的人卻長胖了。
這些實驗表明,一些腸道菌群會導致肥胖,而另一些腸道菌群則可以預防肥胖。

不過! (下面是重點)
有些網紅可能會借此暗示:服用某些「瘦子菌」就能讓妳瘦下來。

誠然,與此相關的生化機制研究表明,有一些菌群的確很可能是導致體脂升高、代謝障礙、胰島素抵抗與脂質炎癥的罪魁禍首,尤其是如果沒有充足的益生菌去平衡它們,它們就會變得無法無天。

但索隊必須說清楚:菌群僅僅是肥胖的可能性之一, 而不是唯一原因
肥胖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依靠一瓶益生菌(盡管很多抖音網紅都在暗示妳這點)!

任何肥胖的處理,還是要滿足飲食+訓練的控制。

腸道菌群是如何讓妳變胖的?

科學家們認為,體脂過高并且非常難減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脂質炎癥的結果。

具體而言,這炎癥反應會讓脂肪細胞更容易進一步增大,并發送引發代謝障礙和降低肌肉胰島素敏感性的激素信號。

這種問題背后的一種原因,是革蘭氏陰性菌(比如最常見的大腸桿菌)所釋放的內毒素LPS,它能有效的引發全身炎癥與促進肥胖。

此外,還有一些腸道菌群具有激活人體內源性大麻素系統的能力。通過激活人體內源性大麻素系統,它們會讓宿主感到「 饑腸轆轆」,從而吃的更多。

此外,這種內源性信號也會對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和胰島素敏感性產生負面影響。

除了上述的內源性系統激活外,它們能顯著影響交感神經系統和腸神經系統的能力。
不僅如此,腸道菌群還可以通過抑制FIAF(禁食誘導脂肪細胞因子)來促使存儲脂肪。

以上的種種,又會加重打破腸道中的益生菌的平衡,這又會反過來影響腸道健康,從而讓一個人在脂質炎癥和代謝損傷越來越嚴重。

當然,假如妳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且堅持下去!
那麼這類腸道菌群的數量就會減少,新陳代謝也會變得健康,妳會開始感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不會再渴望吃垃圾食品,也不會沒有垃圾食品吃就焦慮。

益生菌群如何幫助改善身體組成?

有益的腸道菌群可以通過抑制具有不利影響的其他菌群、增強腸道內膜完整性和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來幫助改善身體組成和代謝健康。

SCFA可以通過激活FFAR2(游離脂肪酸受體2)來減少全身炎癥、提供飽腹感、上調分泌瘦素的基因表達、降低應激誘導的皮質類固醇水平、提高肌肉組織的胰島素敏感性以及降低脂肪組織的胰島素敏感性。

以上的種種無疑是好處多多的。

如何改善腸道菌群?

1、通過日常的食物(例如泡菜、酸奶),能夠獲得益生菌且逐漸改變腸道菌群。

妳是不是發現,自從經常吃外賣以后,肥胖問題、腸胃問題就變多了?

選擇需要加工的天然果蔬,尤其是富含纖維的食物,而非預加工食品或深度加工食品,是個養護腸道菌群的必要方法。

2、索隊也推薦,盡量「交往」瘦子異性(當然同性也可以)。通過一些「深度」的接觸,逐漸從他們身上獲得益生菌,或者禍害他們。

3、如果妳的飲食計劃讓妳覺得有負擔(比如在進行碳循環的時候,感覺自己即將「窒息」)——那麼馬上放棄這種飲食方法!

錯誤的飲食計劃會加重腸道負擔,反而限制妳的腸道菌群健康!

3、高含量+多菌種的益生菌保健品/藥品,也是補充益生菌很好的手段。

注意,菌種類型多,意味著能讓腸道獲得更豐富益生菌,別去買那種單一菌的產品。

益生菌的原理是無需質疑的——索隊必須說明,研發中只有能通過「胃部消化」、且進入腸道中定殖的菌才能被做成產品(這是益生菌產品的研發要求)。

所以一切以「益生菌會死在胃里」論調來說明益生菌是智商稅的,都是ZZ。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過多,此處僅展示一部分)
1、Bäckhed F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 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regulates fat storag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4 Nov 2;101(44):15718-23. PubMed.

2、Cani PD et al. Involvement of gut microbiota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grade inflammation and type 2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Gut Microbes. 2012 Jul-Aug;3(4):279-88. PubMed.

3、Cani PD et al. Metabolic endotoxemia initiates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Diabetes. 2007 Jul;56(7):1761-72. PubMed.

4、Geurts L et al. Gut microbiota controls adipose tissue expansion, gut barrier and glucose metabolism: novel insights into molecular targets and interventions using prebiotics. Benef Microbes. 2014 Mar;5(1):3-17. PubMed.

5、Cox LM et al. Pathways in microbe-induced obesity. Cell Metab. 2013 Jun 4;17(6):883-94. PubMed.

6、Puddu A et al. Evidence for the gut microbiota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s key pathophysiological molecules improving diabetes. Mediators Inflamm. 2014;2014:162021. PubMed.

7、Larsen N et al. Gut microbiota in huma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ffers from non-diabetic adults. PLoS One.2010 Feb 5;5(2):e9085. PubMed.

8、Underwood MA. Intestinal dysbiosis: novel mechanisms by which gut microbes trigger and prevent disease. Prev Med. 2014 Aug;65:133-7. PubMed.

9、Cotillard A et al. Dietary intervention impact on gut microbial gene richness. Nature. 2013 Aug 29;500(7464):585-8.

10、David LA et al. Diet rapidly and reproducibly alters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Nature. 2014 Jan 23;505(7484):559-63. PubMed.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