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軟彈vs硬彈?緩震vs支撐?選鞋關鍵看什麼

hhh 2023/02/02


跑鞋是跑者的第一裝備,因此選鞋自然也成為跑者的核心需求。


同時隨著跑鞋科技的發展,中底技術的進步,緩震、支撐、回彈這些性能也越來越好,如今跑者選鞋的重點,慢慢也在發生一些變化。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如今這個時代,跑者選鞋的重點與誤區。




緩震是靠中底材料形變產生的,同樣受力,形變越大,則代表剛性越小,也往往意味著越軟。


從單純緩震上來說,越軟的中底形變越大緩震相對越好,但純粹只是緩震就是帶來另外兩個問題——卸力和支撐不足。


如果一雙鞋太軟,腳如同踩在沙坑里,當要再次提腳往前跑時,就會吃力,所以中底材料絕不僅僅只有緩震性能,還要有一定的回彈復原能力,同時中底恢復原有形狀的時間還不能太長,最好是中底能迅速恢復原有形狀,這就是所謂的回彈。

想象一下,如果跳進一個由海綿填充的坑里,那麼肯定不會受傷,但也會深陷海綿坑,因為海綿可以卸力「緩震」但完全不具備回彈能力;


但如果跳入一個蹦床,那麼蹦床不僅可以卸力「緩震」,還能再次將你彈離蹦床,因為蹦床不僅可以緩沖還具備良好的回彈性能,所以跑鞋中底不能像海綿,更應當像蹦床。


有的跑鞋著地踩下去的時候,形變比較大,再恢復到原有形狀的時間比較長,我們稱之為軟彈。


早些年EVA材料就是這樣的特性,跑步時由于觸地時間和騰空時間都很短,所以軟彈型中底由于受壓變形后復原能力比較差,中底往往還沒充分復原又進入下一次著地,這樣經過一定時間比如幾千步沖擊之后,EVA等材料就會被逐漸壓實壓緊,從而喪失形變能力。


這就是一些跑者反映在馬拉松比賽后半程,鞋底感覺明顯變硬了,失去了緩震能力,其原因就在這里。


所以軟彈型跑鞋緩震不錯,但不適合長距離訓練和比賽,因此軟彈型跑鞋比較適合健身跑和國中級跑者。


而著地受壓形變相對比較小,可以快速恢復到原有形狀,就稱之為硬彈。


我們更推薦中高級跑者穿著偏硬彈型的跑鞋,因為其不僅形變恢復時間短,中底做功大,并且保證每一次著地前中底材料都已經完全恢復到原有形狀,為下一次著地做好了準備。


目前超臨界發泡材料基本屬于硬彈型中底,這種中底一方面具有很好的緩震性能,同時受壓后恢復原有形狀的速度也很快,這種中底捏上去的感覺就是彈性十足,回彈很快。



根據以上分析,太過軟彈型中底其實并不太適合馬拉松比賽,因為雖然緩震不錯,但卸力明顯,回彈支撐不足,影響了跑步的連續性。


而硬彈型中底除了本身緩震、回彈上佳,又因為其「硬彈」特性還會帶來另外一個好處——更好的支撐性。


當然這里所說的硬彈型跑鞋不是說中底很硬,而是指中底材料本身既彈,又具有很好的緩震性能,但其形變較小回彈靈敏,目前高級的中底材料基本都屬于硬彈性中底,而軟彈中底不能說過時,其應用場景主要適合不超過5-8公里的健身跑。




前文說了軟彈型跑鞋由于在著地過程中,中底材料形變過大,往往會增加足外翻行程,這個對于沒有扁平足的人來說問題倒也不大,只是造成卸力和延長著地時間,降低了跑步效率。


但對于扁平足發生率較高、足踝力量普遍較弱的大眾跑者來說,就會因為中底材料形變過大而導致足過度外翻,增加了受傷風險,所以說軟彈跑鞋不具備支撐穩定性。


而硬彈型跑鞋則由于形變較小,從而有利于控制足外翻,因此具備更好地支撐穩定性,我們將這種跑鞋又稱之為緩震支撐型跑鞋。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跑鞋都具備緩震功能,但并非所有跑鞋都有良好的支撐穩定性。


支撐型跑鞋通常通過兩種方式提供著地穩定性:

一、在中底增加硬質TPU材料,通過硬塑料結構提供物理抗外翻;

二、支撐方式就是通過中底材料的配方及調校,在適度形變提供緩震和積極響應回彈方面實現最佳平衡,從而同樣起到對抗著地過程中足過度外翻的功能特性。


跑者看一下自己買來的跑鞋在中底或者大底處是否有TPU硬質材質,如果有就是靠材料提供支撐,而如果沒有硬質TPU材質,也不代表這雙鞋就沒有支撐性能,其可能是靠硬彈型中底提供支撐。



純粹軟,而毫無支撐可言的鞋,肯定不是一雙好跑鞋,好的跑鞋必然要滿足緩震和支撐兩大特性。


緩震大家都有無非是好壞,而有些鞋真的支撐性能極差,帶來的問題就是卸力,這種沒有支撐性能的跑鞋,只要跑多一點就會反反復復磨出水泡,這種鞋最多就是日常壓馬路,真的不適合跑步。




跑者握住鞋跟將鞋立起來,然后彎折鞋頭位置,觀察彎折位置。


為了獲得最佳的舒適性,鞋的折彎點應該與腳趾,特別是大腳趾的彎曲點相匹配,大約在鞋的前1/3位置而非鞋的中部。


這一點是很重要,因為在跑步腳離地階段,跑者的腳趾會發生很大彎折,如果鞋的彎折點與跑者的腳趾背伸位置不一致,就會導致運動十分難受。





鞋跟可以說是一雙跑鞋除了鞋底,最為堅硬的部位。


鞋跟為腳提供足夠支撐,跑者在選鞋時,一定要確保腳跟可以舒適牢固地倚靠在鞋跟處。一雙好的跑鞋應當充分包裹貼合跑者腳跟,但又不會太緊擠壓腳跟。


如何判斷鞋跟適不適合呢?

當鞋帶系得不是很緊時,應該可以在沒有太多困難的情況下把腳從鞋里抽出來。但跑起步來,腳跟又鞋跟貼合良好,不會發生腳跟與跟鞋的摩擦,這就是常說的跑鞋要跟腳。





我們對于跑鞋包裹性往往會有很多認知誤區,似乎鞋與腳貼合度越緊越好。


并非如此,其實無論是著地蹬伸過程中足的整體外翻內翻,以及蹬地過程中大腳趾彎曲發力,都要求跑鞋要有一定的空間冗余度以方便腳和腳趾活動。


太緊限制腳的正常運動,太松,腳像踩在船上,因此,包裹性不佳帶來三大問題———老繭、黑指甲、水泡,95%的跑者都遇到過。

真正好的包裹性應當體現為五點:

1、鞋跟能鎖住腳跟;

2、鞋支撐性良好;

3、鞋面貼合度好同時有韌性;

4、鞋頭有一定冗余空間;

5、鞋楦合理。




腳上有不少汗腺,所以運動時大量產熱,為了散熱,腳上也會出汗,出汗多了加上細菌分解腳上死皮中的蛋白質,就會產生腳臭。


所以鞋的透氣性也是跑者在選鞋時應當考慮的,更好地透氣性可以幫助水蒸氣從鞋中快速蒸發,讓鞋襪更干爽,改善跑步體驗。





鞋碼主要反映的就是鞋的長度,長度可以說是影響鞋的舒適性的首要參數。


跑者要知道,確保腳前部和腳尖在鞋內有足夠空間,這一點非常重要,穿上鞋后,腳趾頭要確保能扭動自如,如果腳趾缺乏活動空間,這將導致腳在著地過程中無法有效緩沖地面沖擊力。



所以正常情況下,腳趾頭距離鞋最前端應當有約1.2厘米空隙,而當腳跟靠著鞋跟,用大拇指按一按靠近大腳趾的位置,看看腳趾頭是否有足夠空間,當然也可以讓腳尖頂著鞋頭,看看食指能否順利的沿著腳跟放入鞋跟。




鞋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隨著跑鞋科技的發展,跑者選鞋的關注點也在慢慢發生一些改變,比如對于軟彈和硬彈的差異選擇,對于緩震和支撐的綜合考量。


但無論怎樣,舒適性都應當在選鞋時居于優先考慮,然后才是功能性。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