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城市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已過,這意味著大家基本都已經陽康,但一些問題依舊困擾著大眾和跑者,比如一些跑者因為擔心心肌炎不敢恢復跑步,雖然大多數人都已經陽康,但不少人還遺留有各種癥狀,包括乏力、腦霧、全身不適等等,這種情況稱之為「長新冠(long COVID-19)」。
如何恢復運動?
如何更快消除長新冠癥狀,重新回歸正常生活?
.....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著名大眾精英跑者,江蘇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勵建安教授。
無傷跑法作者戴劍松老師
采訪我國康復醫學頂級權威專家勵建安院士
作為跑步七年的成熟跑者,71歲的勵教授全馬PB401,遠超波馬他所在年齡段425的達標標準。
2022年勵教授依舊保持良好的跑步習慣,其2022年總跑量高達3813公里,接近4000公里,平均月跑量超過300公里,在5月最高峰時月跑量超過500公里,下半年參加了廈門馬拉松和寧波馬拉松兩場比賽,太厲害了!
勵教授年跑量接近4000公里
勵教授肯定的回答:我們需梳理清楚這里面的邏輯關系,新冠病毒的確可能造成心臟損害,但與運動沒有直接關聯。
是新冠病毒造成了心肌炎,而不是運動造成了心肌炎,只不過運動時心率會上升,心臟工作負擔加重,使得偶發心肌炎的人群表現出更為明顯的心肺癥狀更容易誘發急性心血管事件,這讓人們誤以為是運動造成了心肌炎。
如果新冠病毒真的感染心肌造成心肌炎,即便你不運動,你還是有可能表現為心悸、心律失常等癥狀。
早期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和德爾塔毒株的確對于住院COVID-19患者會有一定的心肌損傷發生機率,但目前全球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已經相對溫和,其對于心臟的損害已經很小,特別是對于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患者,發生心肌炎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
如果跑者不放心,可以到醫院做一個心電圖,同時查血檢查一下心肌酶譜比如肌鈣蛋白水平(該指標代表心肌損傷),如果一切正常,那麼恢復運動就是安全的。
勵教授解釋說,患者核酸檢測或者抗原檢測已經轉陰,但患者在感染后數月內往往感到疲勞、乏力,還包括全身多器官、多系統的各種非特異性癥狀,這種情況稱為長新冠。
大眾近期表現出來的無力、疲勞、咳嗽等癥狀其實并不屬于嚴格意義的長新冠,世界衛生組織對「長新冠」的定義是個人在感染3個月后還有癥狀,癥狀至少持續2個月,且沒有其他的明顯誘因。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采用的定義是在新冠感染4周后仍然持續有癥狀或健康問題,而英國則采用了12周的時間標準,也就是說感染后1個月以內,大家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并不屬于長新冠。
之所以叫「長新冠」而不叫「新冠后遺癥」,是因為后遺癥意味著原有疾病結束,但原有疾病引發了新的癥狀,這些癥狀跟原有疾病就沒有關系,而長新冠的癥狀往往從新冠感染發病開始就有,核酸轉陰后還存在,也即這個癥狀拉的時間比較偏長,所以叫做長新冠。
尸體解剖也發現,有些患者病毒在體內含量很少了,沒有傳染性,但少量病毒仍然在持續破壞身體,所以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也肯定了長新冠的存在,當然長新冠也并不可怕,也并非不治之癥,因為這些癥狀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消失或緩解,當然可能癥狀消除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有時長達3個月到半年時間。
勵教授說長新冠主要表現為4大癥狀:
1、無力和疲勞感;
2、神經系統表現,比如俗稱的腦霧,腦霧并不是一個醫學術語或科學術語,而是對一類談不上癥狀的感覺描述,包括:思維和反應遲緩、模糊、混亂,精神感到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或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等一種或多種表現。
國外的情況是有些腦霧癥狀明顯的人群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甚至導致不得不更換工作崗位或者失業,所以這個情況還是比較糟糕的。
此外,有些人表現為味覺、嗅覺喪失,睡眠質量低,肌肉震顫等,也跟神經有關;
3、疼痛癥狀,有些新冠感染人群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疼痛,比如肌肉痛,頭痛,關節痛,咽喉痛等,疼痛的發生部位全身各處都有,另外疼痛性質有刀割樣疼痛、鈍痛等等;
4、還有些患者表現為自主神經,也即植物神經癥狀,比如出汗,低血壓,高血壓,我們往往對于低血壓的重視不夠,低血壓有可能會突然暈厥這也是比較危險的。
此外,還有些患者表現為腸道紊亂,腹瀉等等癥狀,這跟腸道菌群紊亂有關。
長新冠現象確實存在但并不可怕
當問及長新冠究竟是新冠病毒對于人體的損害造成的,還是由于人們新冠感染后長期休息靜坐,加上心理負擔所引發的主觀感覺,勵教授認為兩類因素都與長新冠有關。
目前人們擔憂很多,一類是到現在還沒感染的,擔心自己體內沒有抗體,未來遲早還是會發生感染,一類則是擔心長新冠的危害。
勵教授認為心理因素可能對于人們影響不容忽視,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過大的心理負擔可能是導致人們疑神疑鬼的重要原因。
勵教授說在床上躺一天的副作用相當于身體退化衰老一年。很多長新冠的癥狀跟長期臥床的危害十分類似,如果讓一個人躺在床上什麼事都不干,照樣會發生無力、思維能力下降、全身疼痛這樣的表現。
作為從事康復醫學事業50年的醫務工作者,勵教授強烈建議大眾要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方式來恢復自己的健康,主動健康的作用遠被動臥床休息和治療要好。
勵教授非常強調運動和營養配合,好好休息祝你早日康復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提倡好好運動祝你早日康復。
這里的運動就是指運動康復,而營養不僅僅是補充消耗,并且目前發現健康合理的膳食結構具有調整腸道菌群的重要作用,而腸道菌群的作用近幾年成為熱點,腸道菌群具有非常廣泛的作用,比如調節免疫機能,同時運動本身也具有調節腸道菌群的作用。
為什麼醫護人員反對大眾盲目使用抗生素,一方面抗生素對于病毒絲毫發揮不了作用,一方面抗生素進入體內本身又會破壞腸道菌群,所以合理營養目前看來的關鍵作用之一就是對于腸道菌群發揮支持和調節作用。
勵教授說作為一名從業50年的醫生,在最近幾年他越來越強烈的意識到主動健康的重要性,意識到醫生的作用是有限的。
他現在愈發意識到,其實大多數時候都是患者自己救了自己,醫生有用嗎?當然有用,但很多時候,醫生起到的僅僅是幫助作用,而決定性作用都是患者自己,即便生病了也要自己鼓勵自己就是一種幫助作用。
正如特魯多醫生的一句名言:「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能夠被醫生治愈的疾病是少數,比如90%的疾病都是慢病,醫生沒法治愈慢病, 但預防和控制慢病的那些健康措施比如積極運動、合理飲食、充足睡眠、情緒良好,都是靠患者自己主動積極的踐行才行。
所以,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句話真的不是一句空話。
運動對于緩解和消除長新冠癥狀具有肯定和積極的作用,并且勵教授也建議隨著疫情高峰過去,接下來長新冠問題可能會成為一大類問題,他建議各地要開設長新冠康復門診,來應對普遍發生的長新冠問題。
此外,勵教授也說經歷著這波感染高峰,他相信老百姓應該可以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因為大家體內都建立起來了抗體,當然。
從長遠來看,在疫情尚未結束的情況下,過幾個月大家抗體水平下降,同時新冠病毒的變異也有不確定性,我們可能還是會面臨再次感染,主動健康、主動作為,提升自己的防御能力和抵抗力就顯得很重要。
我們或許我無法避免感染,但運動人群感染后的癥狀較輕、恢復較快,長新冠癥狀更少也是肯定的。
勵教授對于這個話題表達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之前我們都說運動是良醫,他認為嚴格意義不能說運動是良醫,因為如果這樣說,就把運動直接等同于一定是好的。
的確運動的好處不勝枚舉,但不合理的運動,過度的運動也是有害的,運動是一把雙刃劍。
所以大眾要充分認識到運動的益處遠大于害處,但要實現運動的好處就是要科學運動,合理運動,而不是盲目運動,過度運動。
勵教授目前自己也是處于陽康階段,他也在循序漸進地恢復鍛煉,并且恢復得很快。
2021年勵建安院士完成7天7個全馬
勵教授期待2023年全馬突破400,目前他還差一分鐘,相信勵教授一定能完成這個目標。
最后勵教授再次強調:新冠感染不是大號感冒,我們要重視新冠感染,但任何疾病都離不開康復,通過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身體運動,配合營養加強以及積極心態,一定可以提升自己的抵抗力。
消除長新冠,重新回歸正常工作生活,我們不僅是因為長新冠需要康復,需要運動,運動本身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標配,只有主動健康,主動運動才能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