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是燒錢運動,沒錢人玩不起」之類的論調層出不窮,但現實并非如此。
職業形體運動員確實燒錢,必須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但作為普通健身愛好者,門檻遠遠沒有這麼高。相比之下,另一種說法更恰當:「健身是最低成本的,由內而外改變自己的方法」
視訊加載中...
1.首當其沖的是飲食開銷:早年我常為某些健美運動員每月20000-30000元的飲食費用感到十分費解。後來我知道,只有每天6餐以上,而且對食材要求非常苛刻才會達到這個夸張的數字。而普通愛好者只要每天攝入足量的巨觀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即可滿足要求,至于食材來源只要是干凈新鮮的就行,不需要在精致程度和天然程度上過于執著。
早期很窮的時候,我的日常飲食計劃全部由一些廉價但有用的食材組成: 雞蛋/雞胸/饅頭/大米/植物油/蔬菜/蘋果/橙子
這依然幫助我持續增長了肌肉。我知道現在的物價比當時更高了,但是普通學生黨和普通上班族,一個月在飲食上花費1500-2000元也足以滿足營養需求的底限。如果明顯超出這個費用范圍,可能說明妳沒有條件自己烹飪食物,或者妳比較懶。
2.第二種開銷是健身卡:辦卡的時機很重要,通常來說在大型節假日期間、或者健身房銷售結算工資的末期,都會有意拉攏資金。這時的辦卡費用會比平時明顯更低。
另外,手機APP也是有用的工具,比如某團和某眾點評。妳可以經常留意APP上的活動,如果發現有低得離譜的價格,即可入手。 比如1元的周卡,29元的月卡,5折左右的年卡等。
當然,健身房放送這種超低價的目的是先讓妳入場,然后銷售妳其它的項目比如私教課/康復課。不過,如果妳已經有了明顯的訓練痕跡,銷售通常不會在妳身上花太多時間。妳堅決不要后續消費,他們不會為難妳。
3.第三種開銷是學習成本:如果妳屬于一無所知的小白,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自學;二是請私教。
找一個靠譜的教練需要觀察時間,遠離那些一上來就沒完沒了吹牛逼打包票的類型;優秀的教練通常具有這些特點——看得見訓練痕跡;每天帶著不同類型的客戶進行訓練;他會向妳推薦私教業務,但不至于妳說考慮一下他就翻白眼。以及,哪怕妳暫時拒絕了他的私教,他在空閑時間也愿意指導妳一兩下,那種沒有明顯銷售目地的指導。
4.訓練裝備:妳需要一雙底子硬而薄、腳趾處較為寬敞的鞋。這種鞋比較適合做負重訓練;妳還需要至少3套健身服裝可以換洗。不過有些日常休閑服、寬松的類型完全也可以在健身房里穿,抵消了一部分服裝費用。
另外, 護腕、助力帶、腰帶、護膝等護具也在考慮范圍內。關于護具的原則是能不用盡量不用,尤其在整體力量還很弱的打基礎階段,依賴太多護具會妨礙身體自身功能發展。
加起來一算,300元左右應該可以搞定所有裝備。
5.第五是可能產生的通勤費用:妳要考慮好 上班地點---訓練地點---以及住所之間的距離。每天來回長距離打車去健身房的開銷是遠遠高于健身卡費用的,只有土豪能干這種事。
不過說個題外話,如果妳的通勤距離很長,那即便費用不高我也不建議。比如我早年有段時間,晚上下班后的辦公地點距離健身房整整90分鐘的車程!雖然坐公交只要2元錢。但是舟車勞頓、擁堵的公交環境,外加經常給老大爺大媽讓座,導致我到了健身房以后訓練狀態急劇下降,訓練后也難以恢復。
6.最后一個開銷,健身補劑:基礎飲食占到了90-95%的作用。合理利用補劑可以幫助妳再完成5-10%。但如果那90-95%沒整理清楚,額外5-10%的作用是蕩然無存的。
蛋白粉/肌酸/葡萄糖是最基本的三種補劑。但依然建議妳至少有3個月以上的訓練經驗,再使用它們。如果妳沒條件喝蛋白粉,就確保訓練后肌酸和葡萄糖的長期供應,每次5克,用兩個月停一個月,這樣折算下來,補劑費用一年400-500元可以滿足。
總結一下所有的開銷:每月3000元以內就可以獲得扎實的健身物質基礎。3000元并不算多,記住其中大部分是基礎飲食費用,即便妳不健身也得吃飯的。
回到開頭那句話「健身是最低成本的,由內而外改變自己的方法」,當妳的身心素質提高以后,在事業上通常也更加順風順水。怎麼看都是穩掙不賠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