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訓練的角度,手臂只是小肌群,但從視覺的重要性來看,它的地位絕不僅于此。
對健身房男性朋友來說,沒有什麼比「巨臂」更能體現一個訓練者的勤勞和天賦,也沒有什麼比手臂的夸贊更能激起男性的榮譽感——那種感覺就像是王者頭頂冠冕、農民獲得豐收、學生金榜題名,是對健身付出的最大肯定。
手臂圍度固然重要,但我們不能因此說巨臂就是手臂訓練的終極目標,更不能用巨大的手臂來象征美感——就像我們對藝術品的評判不能停留在篇幅上一樣。
巨大,能夠在視覺上給人帶來無與倫比的沖擊力,但美感需要的是線條,是勾勒,是細節。盡管健美的評判標準和審美尺度并不「親民」,可這并不影響我們對這種舞台藝術的理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及人生的三大境界,今天我們一起走近奧賽史上的「巨人殺手」:李普瑞斯特,通過這位聲名卓著的傳奇選手,試著用「三個境界」來闡述健美所追求的完美手臂。
第一境,追求圍度的突破。手臂圍度就是我們所謂的臂圍,能夠最直觀反映手臂的訓練水平。通常而言,同一訓練者能夠使用的復合訓練(如硬拉、高位下拉)重量越大、手臂孤立訓練效果越好、訓練越刻苦、訓練技術運用越到位,圍度的增長越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根據已經披露的數據顯示,李普瑞斯特的手臂圍度是:大臂55厘米,小臂45厘米。對于普通訓練者來說,40厘米的臂圍已經能夠體現手臂訓練痕跡了,超過45的臂圍在普通健身房是強者的存在。而且體脂高的訓練者手臂往往看起來更粗,這也能解釋「非賽季健美選手的臂圍上漲」。
當然手臂圍度的視覺效果就是「大」,是視覺的震撼。如果妳的期望不限于此,那麼應該向更高的境界探索。
第二境,肌肉形態的思考。粗壯的手臂雖然讓人羨慕,但定睛一看卻少了美感,為什麼?
因為第一境的訓練雖然讓妳的手臂整體圍度增長,但妳不夠了解自己手臂肌肉形態的優劣勢:
部分人的肱二頭肌非常發達,在正展手臂時肌峰高聳,但生活中手臂自然下垂的時候,看上去小了一圈,因為肱三頭肌偏弱;
部分訓練者大臂(多指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集合)肉量很足,但小臂不夠發達——所以夏天穿半袖的時候只能露出「孱弱」的小臂,這樣的結果當然不能令人滿意。
小李之所以能被稱為「臂王」,是因為他的大臂和小臂都足夠強壯,且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肌肉形態勢均力敵。在任意造型下,他的手臂都能呈現飽滿的姿態,而這往往是其他選手難以實現的。
如果妳希望讓手臂呈現全方位的「令人滿意」,那麼妳要做的是將手臂分化對比,看看自己的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和小臂,孰強孰弱。
如何判斷較弱部分?訓練重量、訓練感受,以及這部分肌肉在其他動作中的參與情況。能夠使用的訓練重量很小、肌肉感受不好(舉例:肱三頭肌訓練感受不到目標肌群發力)、復合類動作手臂參與情況不佳(舉例:拉類動作時握力跟不上,說明小臂較弱)。
基于第二境的探索,妳想要追求更高層面的手臂形態,那麼就到了第三境。
第三境:分離度的打造。健美訓練者夸張的肌肉形態來自訓練,也來自飲食。較低的體脂能夠讓肌肉干度達到常人不及的程度:充血狀態下,肱二頭肌的內側頭和外側頭中間有分隔的線條、肱三頭肌像馬蹄鐵一樣附著在大臂的下部、小臂上因為發力而凸起的血管……
想要達到臂王小李這樣的分離度,既離不開體脂的降低,更是一種類似于匠人的雕琢精神。妳要對自己的形體勻稱有清晰的認知,也要對手臂在形體中的角色有一個定位,然后要從飲食、訓練、拉伸各個方面來實現目標。
以上是對三個境界的粗淺之見,在最后還要和大家聊聊對于手臂訓練的定位,和關于手臂天賦的看法。
首先,強化手臂是沒錯的,但只訓練手臂是狹隘的。
妳要從整個身體的角度出發,判斷手臂訓練的重要性,如果妳放任胸背腿這樣的大肌群不練,每天對著鏡子苦練彎舉,頂多讓妳的線條好看些,圍度增長都很困難。對手臂最好的策略是:「大肌群訓練中的手臂募集+孤立手臂訓練中的強化刺激」。所以說,巨觀一點,朋友。
第二點,手臂存在天賦差異,客觀認知然后再付諸行動。
雖然我們對李普瑞斯特的手臂感到敬佩,但是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他僅有163厘米的身高,所以他的軀干和四肢長度都比其他人要短很多,手臂因此較常人略短,這樣大小臂在形態上就不顯得違和。
反觀施瓦辛格手臂同樣驚人,但是龐大身軀賦予的纖長手臂,讓他的小臂呈現達不到小李的狀態。
對專業健美選手是這樣,普通人也是一個道理。
追求完美手臂的前提,一定是對自己的天賦和形態有一個不離譜的判斷,手臂長的就是比手臂短的需要更多訓練量來刺激手臂,卻不見得能擁有同樣的肌肉形態。
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