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是人類的本性之一。不僅和自己比,也和他人比。具體到長跑這項運動中就表現為,鍛煉者總是想比原來的自己、或者比其他人,跑得更快一些、跑得更久一些。于是問題來了,跑步新手一旦開始上路奔跑,應該更加注重配速的提高,還是跑量的堆積呢?
你為什麼要跑步?沒有目的,無從談起。
在回答「配速和跑量應該更注重哪一個」之前,必須先回答一個基礎問題:你為什麼要跑步?也就是,你跑步的目的是什麼?要注意的是,跑步的目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鍛煉者身體、需求、想法的改變而改變。比如剛開始,你或許只是想減肥,後來你想跑得更快一些,再後來你決定去參加半程馬拉松,由此跑步訓練方案也需要不斷調整。對于普通跑步者來說,跑步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這麼幾類:
第一類,減肥。對于平時不鍛煉的人來說,在初始階段(大約1至3個月),哪怕不跑步,而是參加更為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比如快走、瑜伽等,也可以達到減肥的目的。也就是說,如果僅僅是為了減肥,新手根本沒必要追求什麼速度和跑量。
第二類,改善身體健康。跑步鍛煉可以非常直接、快速且有效地改善鍛煉的心肺功能,只要能長期堅持,將會總體上身體素質的改變。但這和跑步的速度、一共跑了多少距離關系并不大。當然,才跑了一天的跑者,和已經跑了一年的跑者,肯定差距明顯。但同樣是跑了一年的跑者,一個跑了400公里,一個跑了800公里,兩者的身體狀況都會得到極大改善,但不會有本質差別。
第三類,力量訓練者減脂,塑造體型。力量訓練者在減脂期往往會投入大量的跑步之類的有氧運動,以求減掉更多的體脂,令肌肉線條更清晰。這時,跑步的速度和每次的運動時長都要嚴格控制。許多人甚至采用快步的方式來鍛煉,時長也會控制在半小時以內,以盡可能避免肌肉的流失。
由此可見, 從大多數人的「跑步目的」這一角度出發,跑得有多快、要堆積多少跑量,都不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有人肯定問,那麼不求快、不求量,跑步的鍛煉效果是不是就不好了呢?
跑步鍛煉效果的好壞取決于什麼?
注意,我們這里討論的是,大多數普通人參加跑步運動的問題,而不是專業運動員或準備參加馬拉松比賽的跑者。一旦以參加長跑比賽為目標,則肯定對速度和跑量有要求,但這和普通跑者無關。那麼,跑步鍛煉效果的好壞取決于什麼?
首先,每周跑步幾次很重要,即運動頻率。一周跑一次,和一周跑三四次,有本質上的區別。從相關研究和實際訓練經驗來看,每周跑步三次是確保形成有效鍛煉壓力和效果的起步線。比如你只是在周末時參加一兩次跑步,那麼你就始終處于休閑娛樂階段,其效果等同于無。但御行君也不建議你每天都去跑步。所謂過猶不及,每周超過5次以上跑步,反而極有可能因為身體無法得到休息而引發「過度訓練」的問題。
其次,每次跑步應控制在合理的時長或距離內,即運動時長。有人要問:一次該跑多遠或多久呢?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不同。對于一個新手來說,一次跑兩三公里可能就足夠了。而對于一個跑了兩年的跑者來說,一次跑1小時也很輕松。大致上來說,每次的跑步時長應該控制在30至60分鐘。如果剛開始無法連續跑動,那也無需強求自己,你可以跑跑、走走、停停,以「在自己稍稍感覺有點困難的運動強度上限附近」完成一次鍛煉就行了。而這個「稍稍感覺有點困難的運動強度上限」是會隨著鍛煉者運動水平的提高,動態提升的。當然你一旦停跑了,它也會下降。
第三,長期堅持。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影響跑步(或其他任何一種運動)鍛煉效果的因素。你只有一年、兩年、三年的堅持下去,你才能真正看到持久的鍛煉效果。不過要注意,最好不要只參加跑步一項運動,運動的多樣化以及內外兼修,能夠有效降低單一跑步可能造成的運動傷害。至于跑量,你根本不用關心。一旦你長期堅持下去,你的跑量自然會很驚人。
至于「運動強度」,也就是「跑步的速度有多快」。事實上,通過前面的分析,已經可以知道,運動強度真的不重要。 普通人追求跑得快,將自己跑得死去活來的,純粹是自找沒趣,還會增加運動風險。只要你在前述三點上做好了,你就能瘦,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而且和「跑量」一樣,只要你能長期堅持,你的跑步速度自然就能提高。而在跑步開始的初期,將跑步速度放到最低的程度,越慢越好,或者以「走跑結合」來代替,可以有效緩解跑步產生的激烈的讓人不適的運動反應,從而讓跑步新手們更愿意堅持下去。
現在可以有一個簡單的結論了: 如果你不準備參加馬拉松比賽,不是專業長跑運動員,那麼完全可以忽略「跑得有多快、跑了多少距離」這樣的問題,它們對你的鍛煉目標并無幫助。而只要你能堅持下去,「速度變快和跑量增加」只不過是自然形成的兩個結果罷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