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早蛋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的台灣還是一片屬于農業社會的土地,人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這種蛋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它的主要原料都是比較常見的食材,價格也比較親民。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蛋糕逐漸成為了台灣小吃文化的代表之一。這種蛋糕外表黃金酥脆,內里松軟綿密,入口即化。這次要分享的就是一道經典的古早蛋糕做噶。
雖然古早蛋糕是傳統美食,也老少皆宜,但是價格是也越來越貴,尤其在一些叫做景點的地方,也很難吃到正宗的味道。還好現在互聯網很發達,所以很多人都會親自制作這種糕點。自己做的美食在過年過節的時候送出去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哦!不過現在就不一樣了,美食只是為了享受,想吃了就會制作。這種古早蛋糕口感濕潤綿軟,剛出鍋撕開蛋糕體還有那種氣泡破掉的撕撕聲,聽著很享受。那種聲音不是真的氣泡,只是濕軟的蛋糕體被撕開發出的聲音。
這古早蛋糕的做法很簡單,只需要雞蛋面粉白糖牛奶還有一點油。這里的油很關鍵,最好用沒有味道的食用油,比如玉米油大豆油等等,不然會破壞它的風味,尤其是花生油菜籽油那些,味道都非常重 ,不建議使用。喜歡吃這種蛋糕的朋友趕緊收藏起來,不用花錢就能學到,比例也是黃金配比,保證一次成功。感興趣的話就收藏起來,有空的時候做一做,下面就分享詳細的制作步驟。
【所需材料】
60克低筋面粉,50克玉米油,60毫升牛奶,4個雞蛋,適量白醋,50克白糖。
【制作步驟】
1.準備60克的低筋面粉,先過篩一遍,讓它更細膩,后面操作不易起顆粒。
2.接著倒入加入到70度左右的玉米油,用Z字形攪拌,把它攪拌均勻。
3.接著再加入60毫升的牛奶,同樣用Z字形攪拌把它攪拌均勻。拌好放在一邊備用。
4.四個雞蛋蛋黃蛋清分離。蛋清盆里不能有水,蛋黃也滴進去,不然打發不了。
5.把雞蛋黃加到前面的那個粉油牛奶的盆中。用Z字形攪拌,把它攪拌均勻。Z字形手法攪拌是為了防止起筋,吃起來不綿軟。攪拌好的放在一邊備用。
6.蛋清盆中加入幾滴白醋去腥。先用打蛋器,把它打發高起大泡泡。再加入50克三分之一的白糖。白糖分三次加入。
7.攪打到蛋清的泡泡變得很小。然后加入第二次白糖,繼續攪打。
8.攪打到蛋白霜出現紋路就倒入最后一次白糖。
9.一直攪打到提起打蛋器頭出現彎鉤的狀態就可以了。這種叫做濕性發泡。
10.取三分之一的蛋白霜加入到蛋黃糊那個盆中。把它翻拌均勻。
11.然后再把這個蛋黃盆里面的所有面糊倒入蛋白霜盆中,用翻拌的手法把它翻拌均勻。鏟子拉起蛋糊是這種飄帶狀的就可以了。
11.準備一個模具,鋪上油紙防止粘連,清洗起來方便一點。面糊 從20厘米高的地方倒下。這樣能去除一些氣孔,烤出來的內部均勻細膩。倒進去后震動幾下。
12.準備一個大烤盤,底下裝上2厘米高的清水。食材坐在上面。
13.烤箱提前預熱。放入烤盤,放在下層,150度上下火烤50分鐘即可。
14.時間到了直接出鍋即可,不燙手了就可以脫模了。
小貼士:
1.多少度烤就用多少度預熱。
2.新鮮的檸檬汁也可以去腥,只是沒有這種材料的時候就用白醋。